专访|柳智宇还俗!12年前出家的北大数学天才回归社会,想利益许多人
- jiangvic
- 2024年10月24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00 昨日今朝
“我写过许多采访文, 但这是第一次, 几次欲提笔而不能,因为一想起他的故事就会有“心疼”的感觉……”
这是一年前我在写他采访文时的心情。那时的他坚韧,也“忧郁”。
一年后的他,已还俗,成为了一名心理辅导师,传播着传统文化,关怀着问题青少年,继续着他从小就想走的利他之路,拥抱着他从小就想利益的社会。
曾经, 他叫柳智宇。
后来,他叫贤宇法师。
如今,他叫柳智宇。
如果你对这个名字陌生, 以下几件事可以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个名字,在十几年前的学子心中, 曾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满分金牌获得者,评委说他的解答甚至比标准答案更精彩。
他是北大数学系尖子生、麻省理工学院一年七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得主, 他却说,不好意思, 不能去麻省了,因为想出家……
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德国数学家彼得·舒尔茨,当年曾是他的手下败将。
自小被人视作偶像,称为才女的蒋方舟说, 柳智宇曾是自己的偶像。
后来,他叫贤宇法师。
淡出红尘12年, 红尘却没有淡忘他。
“至今仍有隐约耳语,跟随你的传说”,用来形容那时的他,最合适。

“天才少年”“毕业即出家”“还俗”心理咨询师”,在这些喧嚣的信息面前, 想拼凑出一个真实的他是不容易的,直到收到师父的留言, 并捕捉到那八个字, 我才觉得自己找到了探究他心路的密码。
那八个字是——负重前行,破茧而飞
01 孤独少年
从小, 他就和同龄人不一样。
或者说, 从小,他就是个孤独的人。
当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在追跑打闹的时候, 他孤独地“游荡“,看太阳落山,想,“一下午又过去了, 它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什么呢?”
小时候, 他常说,“没意思,没意思”, 大人问,“那什么有意思?”
他答不出。
上学后, 他貌似找到了“有意思”的事。
他爱学习,爱做题。
他能在学校组织看电影时, 借着影片闪烁的微光, 做完一张复习卷。
他期待着每次考完试后的第一堂课, 习惯了用一句表扬的话, “点亮”整堂课的时光。
让他沉迷的,不只是成绩本身,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那和情感纠结的红尘完全不同,又互相缠绕的世界。
“那是另外的一个世界,数学的世界,其中并没有凡庸琐碎的得失毁誉,只有自然的美、人类心智的美。”
年少的他,用这样的文字,评价着让不少同龄人“痛不欲生”的,充斥着难题与谜题的数字世界。
“说到脑筋的灵活程度,我教了一辈子书,这是第一人。”十余年后,他的高中数学竞赛教练仍是这样评价他。
02 负重前行
虽然读他小时候的故事,我脑海中就映出了“孤独”两个字, 但把这俩字和“负重”相连, 却是在读到他进入国家集训队,为出征奥数金牌备战开始。
那时,昔日的队友在数轮筛选中被淘汰。
年少的他, 孤身一人,在题海中拼搏。就在这时,他发现自己濒临失明。他总是感到眼睛发涩、酸胀,他被迫摸索出了一套不用眼睛做数学题的方法:把图形拆解为局部,记在脑子里……
他努力支撑着, 解开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却解不开一道看似最朴素的问题: “这一切的坚持, 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向校长说, 我个人不需要这块金牌,是学校需要这块金牌。
班主任对他说, “你今后在这个世界上需要一个平台证明自己“。
这句话, 让他最终没有离开国家集训队。
虽然,那时的他,还搞不明白, 大家想让他证明的“自己“到底是什么?
在数学的世界里,他可以天马行空,遨游八方
在现实的世界里,他的方向却似乎只有前行, 姿态也只有负重。
03 出国与出家
如众人的愿,他拿下了奥数的金牌。
他似乎离巅峰更近了,却似乎离“世界“更远了。
他的优秀与幸运,带来了与同学们相处的微妙障碍。
他看着他们紧张、奋斗、挣扎, 便天真地想要帮他们脱离磨难。
从那时,他就发愿,此生,要“利众生,济沧海“。
然而同学却说,我不需要你的帮助,我只想做更多的题。
他获奖的喜讯,贴在了学校墙上。第二天,照片上的头就被人撕了下来。
如果说,想“帮人解决问题”的念头,在中学时代只是萌了个芽,那么到大学时代,便已经生了根。
在北大, 他提出了 “如果我把数学学好了,就能帮我身边的那么多人解决他们的问题吗?”的“灵魂拷问”。
带着这样的思索,他进了北大禅学社。“我总想为别人做些什么,可是似乎做什么都没有用”, 他一边说着, 一边在一位声音和笑容都很温柔的师姐面前泪流满面。
师姐没说什么,而是带他去寺里做了义工。
不知为什么, 长久以来的孤独感, 在寺里似乎消失了。
看着身穿袈裟的僧侣队伍,有人问,“你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吗?“
他说,“有可能“,很快,又补充了一句”很有可能。“
这句话,他很快兑现了。在面对要出国还是出家时, 他选择了后者。
拒绝麻省全奖, 遁入空门, 这在当时引来的是亲人的泪水,舆论的喧嚣。
他没过多的解释, 却默默保留了麻省教授的回信,她说自己被柳智宇的邮件深深打动了:“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认清自己的道路。”
04 心理之探
当他的出家之地, 北京龙泉寺出事后,
许多人在猜测他的结局。
于他而言, 出家后的日子,不是世俗想象中的闲云野鹤, 而是青灯孤影中的砥砺前行。不是众人意念里的远离人间纷扰,而是一番番难以言说的世态炎凉。
当“劫难”已远时, 或许,我们真的不必再细说从头。
是的, 信任曾被践踏, 信仰曾被质疑, 但所幸, 信念未曾动摇。
索性“挥别”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一番洗礼,改变了很多事,却没能改变,他想“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初心。
他想, 把传统文化和心理学相结合,使在高速运转的时代中倍感焦虑的人, 难以平静的心, 和无处依靠的灵魂多一份支撑, 人心和美,社会和谐。
为此, 他考下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他想惠及的不仅是和自己一样,有信仰的人。还有,那些没有信仰,却一样渴望着一切美好的人。
在这条路上, 他是“老师”, 也是“学生”。
“我探访一个个善知识, 把每个人的闪光点,汇聚成照亮探索之路的光……“
他依然是他, 那个在北大办耕读社,企图抚慰别人心灵的少年。
他已不是他, 纵使孤独依旧, 他已很清楚,脚下的每一步,该指向何方。
他出书、做免费心理疏导、办心理咨询热线,希望用一套基于包括佛学在内的千年传统文化智慧结晶的“心理学”,普惠世人。
“我针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心理问题,出了本书。希望未来,我能针对不同行业, 有不同的心理学专述,让心理服务规范化、普及化,形成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完整课程体系。”
一个美好的愿望后,往往是艰辛无数。
由于他提供的大多心理服务是免费的, 资金的入不敷出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虽然默默支持他的人很多, 但,他不想永远靠“化缘”来继续一份事业
他想以更积极,更自立的方式,拥抱这个世界,于是,他选择了回归。
05 少年依旧
目前的他加入了中国最大,也是最“老”的心理公司。
“从一人独行到带领一个团队,我还是有些压力的……”
我当然知道他是有压力的, 但他说这话时的语气,又让我感到了昂扬的斗志, 开朗的心境, 我想,这或许和他能感受这份事业的意义有关。
这个时代,有太多焦虑的人,而他的工作,就是缓解大家的焦虑。
这个时代,有太多本该幸福的家庭, 却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了“悲剧”的发源地, 而他的任务,是让他们重回幸福。
“我会劝那些对孩子干涉比较多的家长,少一些干预,多一份商量。比如,孩子喜欢玩手机,与其粗暴地让他不要玩,不如和他商量每天”玩的时间,频率……“
“我会劝那些听话到,几乎把老师讲得每一句都做了笔记的孩子, 再重新整理一份笔记,梳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点,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是那样乐此不疲地讲着这些“琐事“,讲着自己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相融的”工程“,致力于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志业。
让我一度感觉电话的那端, 是个一路顺风顺水,豪情万丈的阳光少年……
但我知道,他是披荆斩棘而来的。
他看到过很少有人见过的“巅峰”的风景
他经历过很少有人承受得起的幻灭、失落
过去, 无论是花团锦簇之时, 还是风雨交加之刻, 他留在世人眼里都是一个负重前行的身影, 孤独,却从未失去力量……
如今, 这条孤独的河流,却在百转千回后融入了大海,用更健康的身体,更阳光的心态, 拥抱着这个美丽的世界。
他在线上开启了心理咨询课程, 从下边这些反馈,可以看出,此时的他, 离心中的那个利他梦,越来越近。
我本想用些深奥的句子结束这篇专访, 可耳边却不自觉回荡起一首歌, 那歌词,似乎能和我心中那个寂寞前行的背影完美相连。
放弃执着
天气就会变得不错
每次走过
都是一次收获
还等什么 做对的选择
过去的
就让它过去吧
别管那是一个玩笑还是谎话
路在脚下
其实并不复杂
只要记得你是你呀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没有一丝丝改变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
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探心理之路
注:这篇文章发出之时,可以预料会激发出不同理念的讨论, 我想说的是, 大爱即修行, 人间是道场, 无论你有无信仰, 都可以尊重一个以更好的利他为出发点的人,基于自己的因缘做出的为社会贡献价值的选择。也祝福所有,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乐观,向上地生活的人。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