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令见专访六小龄童|天上一个孙悟空,人间只此真猴王

  • jiangvic
  • 2022年4月10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他,曾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神话和无法超越的经典形象。

他的每一次出场亮相,能同时让年轻人欢呼雀跃,又让有一些年纪的人,泪湿眼眶……因为那一举手、一投足牵动着一代人的记忆,三十年的流光……





人间只此真猴王



2月10日,悉尼,北京。


越洋电话拨通的那一刻, 我听到“西游记”插曲的彩铃声,恍惚间好像回到了童年,耳听着这曲子,目光跟随着屏幕上的美猴王上天入地……



“你好……”彩铃声消失,一个在电视专访中听到过无数次的声音响在耳畔……那个在年少时,将孙悟空的形象深植我心的人,此刻就在电波的那一端……


然而,我想问的,已不再是那部剧,而是这三十年的岁月沧桑……


前段时间,网上热传一个帖子, 说的是为《西游记》拍摄立下汗马功劳的“白龙马”的凄凉后半生,很多人由此感怀, 当年聚首在那部剧的不少中国顶级“老戏骨“,而今都已不在人间, 那么作为凭着这部剧,一出道就登上了人生巅峰的他, 如何看待这其中的世事无常、沧桑变幻呢?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是默默无闻,默默承担,终成正果的。人活着,是有使命的,重要的是有没有在承担中完成使命……


三十年的炎凉、浮沉,在他眼里似乎都如浮云飘过,他的心里,似乎没有感怀、没有沧桑,在为使命而来的今生, 似乎,没有什么人生境遇是真正值得挂心、感慨的。


我的脑海里回闪着许多关于他的报道,那一个个或艰难或荣耀的时刻,串起的或许正是一条使命之路。

我老觉得哥哥用一双无形的手在推着我,没有任何退路。所以我才有这样的坚持、毅力。


他出生在“猴王”世家,“一部猴戏千家乐,四代猴王百年传“。他七岁那年, 目睹了被视为“南猴王”六龄童的父亲的接班人、二哥小六龄童的离去, 他对猴戏的承继, 不仅是家族的期待,更是哥哥生死之际的托付。


1957年12月15日周恩来总理观看绍剧《大闹天宫》后与父亲六龄童哥哥小六齡童合影


他见证了父亲文革时代经历的磨难,也看到了素不相识的人对父亲的呵护。一句“我看过你的戏”,便可以解释所有“高压”下的暗助,所有患难中的关怀。


他的“猴王”之路,经过千锤百炼。为炼功摔断过骨,为拍戏烧焦过眉, 更有一次拍《西游记》时,因威亚断裂,从五六米的高空堕下, 昏死过去……


几代人的艰辛,不是为了打造一个家族的百年传奇, 而是为了将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智慧的文艺形象广为传播。



敢问路在何方



“《西游记》凝聚着‘儒释道’三 种文化的精华,孙悟空是在儒成圣、在道成仙、在释成佛。“


电话里传来的这句话, 让我不禁反复揣摩:


孙大圣, 其实有着与凡人无异的一切挣扎与艰辛, 他本事不小,脾气更大, 他要忍受刀劈火灼、五百年的寂寞;他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还要承受师父的误解,被逐出师门后,依然心在取经僧,师父蒙难时,他仗义相救……这些曲折沉浮,和我们平凡人生中的磨练、孤独、爱恨悲欢,没什么两样。


当年石破天惊、东海拜师后,他学成仙术;在沉浮起落中,他诠释了情义、担当,圆满人道;在坚定庇佑师父, 取得真经以利苍生后, 人圆佛成。有人说,如果以佛教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角色,孙悟空代表了人性的无明, 代表了我们飘忽不定的意识……


而我,却更愿意用人性的角度来理解, 他,就代表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都如他一样,有无尽的潜能;


我们也如他一样,曾在乎个人的名誉得失,一旦受到不公待遇,就想大闹天宫。


我们更如他一样, 在艰难磨砺后,一旦将人生投入到与自我习气的作战、投入到利他觉他之路上, 必将让生命圆满……


这,或许是这个已成文化图腾的形象中所凝聚的、最值得我们广为传扬的、以修己利他为本怀的东方传统文化价值吧!


“10年前觉得自己特有能耐,要做的事情多了去了。10年后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非常了不起了。你看玄奘师父,一辈子就是取经译经。“


他想做好的这一件事,不是仅指一部剧,一个角色,而是以毕生之力,完成对这部剧、这个角色背后凝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


前不久热映的《大闹天竺》的主创王宝强老师说:“我没想到,六小齡童老师会出演这个剧。他的出现是全剧的最大亮点。“


他三十年前扮演的孙悟空,迄今仍是无法超越的标杆,可他却愿在一部和《西游记》主题有关联的电影中,为后生晚辈甘当铺路石。


“宝强自己很努力”,谈到这部电影因他带来的,不可忽视的怀旧效应时, 他谦虚地说。


在观看《大闹天竺》时,当87版西游记片花浮现,当荧幕上出现“向六小龄童致敬”字样的时候,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作为一个演员,这是我的荣幸。我要感谢新媒体时代,使得这部三十年前的作品,到现在还能常出现在大家眼前;更要感谢当时剧组的所有人, 那是一代精英多年心血沉淀出的精品;我也还要将更好的、展现西游文化精华的作品奉献给大家。


已近花甲之年的他, 正准备和美国影业公司合作拍摄《敢问路在何方》三部曲。他说过,86版西游记是他演艺生涯的珠穆朗玛峰,然而,在大半生沧桑风尘后,他想挑战自己亲手缔造的高峰, 让孙悟空这个形象能在世界更多人心中扎根……


我常跟人开玩笑,说自己实际年龄50多岁,自我感觉像20岁,身体状态是30岁,别人看上去像40岁。有观众给我写信说:

“不准你老……

我也努力老得慢一点儿。


自幼见过生离死别,世态炎凉的他,当然知道,年华老去是可以从容面对的现实……他最想的,只是在有生之年, 把中华传统文化传向更广阔的时空。


2002年六小龄童与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在悉尼歌剧院前合影


感谢你们这些在海外弘扬传统文化的华人!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 我有一种莫名的惭愧和感动。


惭愧的是, 这位塑造了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经典文化形象的艺术家,会向一个虽有着弘扬东方文化发心, 所作所为尚不及他万一的小人物说感谢;感动的是,早已功成名就的他,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仍是念念不忘。


2007年六小龄童在悉尼歌剧院演出



2015年六小龄童在牛津大学演讲


“我曾去过澳洲,孙悟空的形象曾出现在悉尼歌剧院, 我也曾在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演讲,我希望未来有机会在包括澳洲在内的,更多世界各地高等学府,与各国年轻人们一起交流, 让他们了解《西游记》……读懂中国,要读懂《西游记》;读懂中国人,要读懂孙悟空!”


2006年11月参加“玄奘之路”印度段考察时在那烂陀寺遗址



天上一个孙悟空

人间只此真猴王

或许

世间没有一个不可战胜的齐天大圣

在不断超越自我与自觉觉他的路上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斗战胜佛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